第47届SABCS大会正在美国圣安东尼奥进行的如火如荼。当地时间12月11日,SABCS大会进行到第二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在“General Session 1”专场报告了SHR-A1811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数据,揭示了SHR-A1811在未来乳腺癌治疗中的广阔前景。报告结束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李俊杰教授,请他深入解读该研究的试验设计思路、疗效与安全性。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第47届SABCS大会正在美国圣安东尼奥进行的如火如荼。当地时间12月11日,SABCS大会进行到第二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在“General Session 1”专场报告了SHR-A1811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数据,揭示了SHR-A1811在未来乳腺癌治疗中的广阔前景。报告结束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李俊杰教授,请他深入解读该研究的试验设计思路、疗效与安全性。
01
肿瘤瞭望: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SHR-A1811的药物机制和特征。并分享一下这项研究设计三个治疗组(SHR-A1811单药或联合吡咯替尼治疗,以及PCbHP方案)的原因。
李俊杰教授:当前,在抗体偶联药物(ADC)赛道上的竞争越来越大,针对HER2的ADC从第一代已经发展到第三代。SHR-A1811是针对HER2的第三代ADC药物,由可裂解的连接子、曲妥珠单抗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三部分构成,其药物抗体比(DAR)为6,这在药物设计上考虑了疗效与耐受性、安全性的平衡。在既往开展的全球I期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三周使用一次(Q3W),剂量在4.8mg/kg和6.4mg/kg时,SHR-A1811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我们将其应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中。
在此项研究设计时,我们设置了三个治疗组:A组为SHR-A1811(4.8mg/kg,Q3W)单药治疗,B组为SHR-A1811(4.8mg/kg,Q3W)联合吡咯替尼治疗,C组(对照组)为当前疗效最强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铂联合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我们希望通过对比,评估新一代ADC的疗效,并探索ADC+方案的效果。在B组中,我们选择了较低的吡咯替尼剂量(240mg),以减轻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这是对这三个治疗臂设计的考量。
02
肿瘤瞭望:该研究中SHR-A1811的抗肿瘤活性是否达到了预期?您如何看待HR+和HR-患者pCR率间的差异,是否会进一步探索不同亚群患者的治疗反应,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李俊杰教授:其实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来说,我们当然希望疗效好,患者获益多,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目前抗HER2新辅助治疗效果本身就已经很好了,所以国际同行都在做的是降阶梯治疗,去筛选出那些肿瘤负荷相对不那么大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比如T2N0、T1N1的这些患者。
在SHR-A1811的研究中,我们特意筛选了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以更准确地评估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SHR-A1811单药组的pCR率达到了63%,与标准的四药联合方案相当,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特别是在基线90%淋巴结阳性、70%临床分期为III期的患者中,SHR-A1811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于HR+和HR-患者pCR率的差异,我们发现SHR-A1811单药组HR-患者的pCR率更高,达到75%,而HR+乳腺癌患者的pCR率为50%。这些数据为我们后续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进一步实现个体化治疗,我们借助我们中心的FASCINATE-N研究平台,已经开展了转化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标本、组织标本和肿瘤标本,探索哪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敏感,哪些患者对ADC敏感。这将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选择适合ADC治疗的患者,并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3
肿瘤瞭望:研究结果显示,SHR-A1811单药组及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组的pCR率与标准治疗相当,但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您如何评估这种疗效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如何优化这种平衡以最大化患者受益?
李俊杰教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我们总是希望找到疗效与安全性之间的最佳平衡。SHR-A1811在保持高效疗效的同时,相比标准治疗PCbHP,在某些不良反应如脱发、腹泻、外周神经病变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方面,发生率更低。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将通过更精细的患者分层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来进一步优化这种平衡。例如,对于某些特定亚群的患者,我们可能会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治疗周期或联合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04
肿瘤瞭望:基于这项研究的结果,您认为SHR-A1811在未来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会考虑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李俊杰教授:我认为SHR-A1811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当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显示了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在特定患者亚群中表现尤为突出。
关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验证,我们并不需要等待太久。因为SHR-A1811已经在晚期乳腺癌中开展了全国多中心的III期研究,并且在新辅助non-pCR的患者中也已经启动了III期研究。这些研究将为我们提供更长时间的数据支持,以进一步验证SHR-A1811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探索精准治疗的方向,通过基因检测和转化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SHR-A1811在ADC+时代能够更好地服务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李俊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导
现担任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常委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等职务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JCO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
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复旦大学青年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