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BOC/BOA 2023 China)于2023年7月7日~8日在哈尔滨举办。会上,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桂琳教授,请她详细介绍我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BOC/BOA 2023 China)于2023年7月7日~8日在哈尔滨举办。会上,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桂琳教授,请她详细介绍我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肿瘤瞭望: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治疗现状?
桂琳教授:由于头颈鳞癌的组织器官比较密集,早期发病比较隐秘,出现明显症状后通常有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已经进入局部晚期阶段,另外还有10%的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对于HPV阴性的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患者来说,虽然进行了根治性强化手术或者同步放化疗,仍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和转移,5年总体生存不到50%。在靶向治疗年代,头颈鳞癌的中位OS约为10个月。免疫治疗单用的OS约为12个月,在CPS ≥20的PD-1高表达的患者中,中位OS可以达到14.6个月。虽然跟既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临床上还急需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毒性更低的治疗方案。
02
肿瘤瞭望:请您分享一下国内头颈鳞癌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有哪些?
桂琳教授:免疫治疗在头颈鳞癌药物治疗领域中取得了最大进展,在晚期患者中取得了生存延长之后,我们国家在局部晚期,甚至是可手术的头颈鳞癌中都进行了大量的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靶向的诱导治疗或后续维持治疗等临床研究。其中免疫联合化疗作为可手术患者的术前新辅助治疗的两项研究已经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中,研究显示免疫联合紫杉醇类/铂类药物化疗的近期有效率可以达到90%左右,病理PCR率可以达到40%左右,明显优于既往单纯化疗的5%~10%。病理PCR的显著提高可能转变为未来的长期生存获益。另外,我国的去化疗新辅助相关研究,即PD-1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已经见刊,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晚期头颈鳞癌阶段,国产的PD-1单抗联合化疗,联合靶向药物以及更多新型机制的药物,包括双抗以及EGFR ADC类药物都在头颈鳞癌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其中有一项针对PD-1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对比EGFR ADC药物和以往传统治疗的三期临床研究备受关注,如果这项临床研究能够取得阳性结果,有可能会改变现有的治疗指南,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
03
肿瘤瞭望: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的现状以及新治疗靶点?
桂琳教授:头颈鳞癌相对于其他的癌种,EGFR的阳性率可以达到90%~95%,提示EGFR是头颈鳞癌一个非常重要的靶点,EGFR抗体可能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表明,相对于单纯化疗,EGFR单抗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PFS和OS。随着药物研发的发展,目前有很多新的药物进入临床,包括之前提到的EGFR抗体偶联的ADC药物,是我国基于自身的一些药物平台筛选出来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这个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发表在今年的JAMA Oncology杂志上,数据显示在既往多重治疗(包括EGFR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中,EGFR ADC药物能够达到接近50%的客观缓解率,显现出了非常有希望的治疗前景。
此外,双功能抗体也是当前的研发热点。由于头颈部肿瘤EGFR的高表达,近年来有好几个双功能抗体的早期疗效良好,包括今年ASCO上刚刚报告的BCA101,这是靶向EGFR /TGF-β的双抗,通过靶向EGFR把药物带到EGFR高表达的肿瘤部位,又能够阻断TGF-β与相应配体的结合,从而起到非常精准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还可以增加Nk细胞活性,降低上皮和间质的转化以及降低转移。去年ESMO上报告了其单药应用非常有前景,今年ASCO报告了它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的效果,整体客观缓解率接近50%,尤其是在HPV阴性的人群中客观缓解率达到65%,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结果。
实际上在今年的AACR上还有一个靶向干细胞表达因子EGFR-IGF5的药物,在多重治疗后失败的头颈鳞癌患者中有效率能达到35%,相较于既往后线治疗5%~10%的有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目前也计划和帕博利珠单抗单抗进行联合应用的探索。
未来随着我国新药研发能力的提高,我国一些相应的药物也会逐渐进入临床。相信头颈鳞癌的患者会有更多的药物选择,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改善生存。
04
肿瘤瞭望:基于您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您认为头颈肿瘤领域还存在哪些未解决的临床需求,未来有哪些临床展望?
桂琳教授:对于局部晚期的头颈鳞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分层治疗,正如今年ASCO上报道的那样,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如果能够取得50%以上的肿瘤深度缓解,那么后续的放疗有可能能够降量,把标准的剂量从70cGY降到66cGY或者能进行缩小放射治疗野,仅包括肿瘤的部位,而免于淋巴结引流区域的预防性照射。而对于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则给予标准治疗,因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治疗将是未来研究的一大热点。
其次,针对新辅助治疗疗效不好的患者,我们应该探索更多的新药治疗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疗效。此外,我们还希望能够优化生物标志物的选择,能够在治疗之前通过对患者精准的评估来优选出适合接受免疫联合化疗、靶向联合化疗,或者适合接受去化疗方案的人群,给每一个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更为有效而又低毒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最后,对于患者疗效的准确评价也非常重要,既往的疗效评价就是基于普通的CT影像显示的肿瘤退缩。但是在免疫治疗时代,有很多患者新辅助治疗之后虽然肿瘤没有显著的退缩,但进行手术之后发现所有的手术病理标本里的肿瘤细胞都已经发生了坏死和退缩。这部分患者如果可以进行精准的影像评估,就可以避免接受创伤较大的大范围手术治疗,所以精准的影像学评价也十分重要。
桂琳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方向:抗肿瘤药物临床及转化研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头颈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医院建设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控与科普专家